"——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
頒告朔的實質(zhì)就是辭舊迎新,通過重新確定正月的位置配合服色變更來完成天命的轉(zhuǎn)移,讓天下百姓都知道換了個天。
舊王朝帶給他們的磨難都過去了,新王朝會帶領(lǐng)他們走向輝煌。
荀曄聽的滿眼蚊香圈,“爹,您當時頒布的太初歷采用‘夏正’建寅制度,按照這個循環(huán),我接下來就得用商朝的?”
歷法這個他懂,后世的農(nóng)歷就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為,和周朝一樣。
但是他有個問題,既然都循環(huán)了為什么不能按照十二來循環(huán)?
有文化但不多的荀小將軍試圖用他的邏輯來解釋,“爹您看,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平旦后面是日出啊,破曉、旭日、萬物蘇醒,這不比循環(huán)更適合當做新生嗎?”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除了子丑寅卯外還有另一個按照太陽出沒規(guī)律來命名的天色紀時法,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一個詞也代表一個時辰。
同樣都是時辰,為什么只用前三個?第四招誰惹誰了?
什么三統(tǒng)三正?十二統(tǒng)十二正不行嗎?
“行啊,當然行,你是皇帝你說了算,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眲財偸?,“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先做決定再出解釋,儒生的筆桿子有多厲害你也清楚,不管你怎么選他們都能給出最能唬人的解釋?!?/p>
天底下又不只三統(tǒng)三正一個說法,還有什么五德終始說、中土五行說等各種各樣的說法,只要有心總能找到合適的那一個。
董仲舒的三統(tǒng)三正說也不是一點漏洞都沒有,他們大漢是三統(tǒng)三正和五德終始相結(jié)合,走的是“周——春秋——漢”的德運傳承,太初歷采用夏正建寅既能否定秦代又能承接周統(tǒng),由此完成漢承周統(tǒng)的合理合法繼承。
但是真要辯論起來,他們大漢就是既要承認秦朝又要否定秦朝,歷法按照董氏學說其他的和董氏完全不同。
而且他們大漢的開國皇帝沒那么高的文化水平,隨他起事的眾臣也沒好哪兒去,開國時關(guān)于這些東西就搖擺不定。
芒碭山的時候說赤帝子斬白帝子,當時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旗幟用的是紅色,傾向于火德。到后來高祖建國天下初定,高祖又說“北畤待我而起”,他認為大漢起于北方,不承認秦朝的合法性,于是和秦朝一樣奉水德尚黑色。
朝中大臣不認為漢是水德,但是架不住高祖皇帝這么認為,于是大漢只能是水德。
之后很多年朝中一直在建議大漢改成土德,漢不屬水,相反,他們應該克秦的水德,土克水,大漢應是土德。
念叨了幾十年,念叨到他在位的時候終于成功了。
當時要頒布太初歷來替換之前使用的顓頊歷,換歷法的同時認定土德,正式將這個德運的傳承給確定了下來。
等到兩漢更替,劉向劉歆父子說王朝更替不應該遵循五行相克,應該是五行相生。
王朝更替已經(jīng)很血腥了,寫到書上不能那么直白,相克多難聽啊,他們得溫柔點兒和諧點兒,舊朝不是被克死的,而是氣數(shù)已盡自然消亡,新朝是順天而生依舊是正統(tǒng)。
于是爺兒倆從黃帝之前的伏羲開始把王朝的五德重新排了一遍,排到漢朝就變成了火德。
火德好啊,火寓意著光明和變革,前途一片光輝燦爛,朝廷的情況也不再適用敦厚的土,他們更應該是昂揚燦爛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