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不同,關注點就不同。
夏鼐關注的是敦煌壁畫的破壞程度,婉容、林風眠、吳作人關注的是壁畫藝術,而周赫煊則在觀察各個洞窟的情況。
周赫煊發現,但凡是張大千沒有臨摹過的洞窟,基本上都臟亂不堪。這些洞窟一度被當做騎兵馬廄,有些洞內甚至還留有食槽,要說破壞,軍閥破壞得更厲害。
而張大千臨摹過的那些洞窟,則被清掃得干干凈凈,每個洞窟還被他歸檔編號。至少看起來就讓人更舒心,也算是對搶救敦煌壁畫做出貢獻了。
直到周赫煊進入另一個洞窟……
“王八蛋!”
夏鼐盯著一處畫壁咬牙切齒,氣得都快暈過去了。
只見精美的唐代壁畫上寫著一行毛筆字:“……發現此復壁有唐畫,命兒子心智,率畫工……破三日之功,剝去外層,頗還舊觀,歡喜贊嘆,因題于上。蜀都張髯大千。”
周赫煊也氣得不行,回頭看婉容、吳作人和林風眠三人,卻發現他們并不是太在意。
周赫煊終于明白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一事,為什么到21世紀都眾說紛紜了。強烈譴責的,基本上都是考古界人士;而為張大千辯解的,大部分都是玩藝術的。
特別是在民國畫家的眼中,張大千是在壁畫空白處題字,并沒有破壞壁畫的美觀。這就好像收藏家在古董字畫上蓋章題跋一樣,屬于風雅行為,不但不該譴責,反而可以作為美談。
而在夏鼐這種專業考古人士看來,張大千在唐代壁畫上題字,就跟游客寫“xxx到此一游”沒啥兩樣。
“張正權在哪里?”夏鼐氣得連張大千的字號都不說了,直接稱呼本名。
張軼凡對此很不滿,他不僅是張大千的學生,更是張大千的子侄輩,認為夏鼐表現得對師父很不尊重。
又路過了好幾個洞窟,終于見到張大千本人,還有他的兒子、五位畫僧、兩個徒弟和幾個被雇來干雜活的當地農民。
夏鼐見張大千正站在梯子上,而梯子直接搭在畫壁上,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他頓時更加憤怒:“下來,快下來,哪有你們這樣搞的!”
“吵什么吵?”張大千很不高興。
夏鼐指著梯子說:“這是文物,不能隨意擠壓接觸,你這樣是要出大問題的。”
張大千道:“我就是在保護整理文物。”
“胡說八道,你連保護文物的基本概念都沒有。”夏鼐怒道。
張大千皺眉道:“你是誰?”
周赫煊介紹說:“這位是倫敦大學考古學博士,中央博物院專員夏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