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在后世音樂愛好者的眼中,往往是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既定形象。
然而,真實(shí)的歷史人物,不可能做到永遠(yuǎn)偉光正。
阿炳原名華彥鈞,他爹是道士,他也是道士。在正面宣傳當(dāng)中,阿炳10歲便擊石練鼓,12歲腕吊秤砣練笛,17歲精通道家音樂,被當(dāng)?shù)厝俗u(yù)為“小天師”。
這些都是真的,但并不全面。
阿炳不僅是個音樂天才,更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浪蕩子。
阿炳之所以眼瞎,是因?yàn)樗麑せ▎柫范景l(fā)作造成的。阿炳流落街頭半乞討半賣藝為生,是因?yàn)樗院孺钨€樣樣精通,順帶著敗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道觀)。
阿炳幼年時苦練樂器,并非因?yàn)樗趭^,而是父親逼的。當(dāng)?shù)朗康睦系篮螅⒈芸炀头爬诵魏。揪蜎]花心思在音樂上。他演奏樂器的手法極不標(biāo)準(zhǔn),同一首曲子,每次拉出來都不一樣,完全是即興發(fā)揮。
就連大名鼎鼎的《二泉映月》,也并非完全由阿炳原創(chuàng)。原曲叫做《知心客》,是娼妓和嫖客調(diào)情唱的yin曲兒,阿炳在逛窯子的時候?qū)W來的。
但不得不說,阿炳真是個音樂天才,能把一首yin曲兒改編成《二泉映月》,其實(shí)已經(jīng)相當(dāng)于再創(chuàng)作了。
阿炳的老家在無錫,他之所以出現(xiàn)在蘇州,完全是因?yàn)樵跓o錫混不下去,名聲被徹底敗壞了。
“省著些抽,別又幾天就把錢抽沒了。”董催弟憂心地幫阿炳點(diǎn)煙膏。
阿炳吞云吐霧,飄飄欲仙,不耐煩道:“曉得咧,曉得咧!”
董催弟是個寡婦,阿炳是個乞丐,寡婦配乞丐,也算天作之合。
阿炳得了周赫煊11元賞錢,立馬用其中10元來買鴉片。至于是否能填飽肚子,阿炳并不擔(dān)憂,要么他去賣唱,要么讓老婆去乞討,這幾年都是這么混日子的。
一角鴉片化作煙霧,阿炳在仙境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終于回到了人間。他幸福而又痛苦地說:“今天總算是抽了個飽。”
董催弟心疼的看著丈夫,勸道:“少抽點(diǎn)好。”
“曉得咧,曉得咧。”阿炳重復(fù)著這句話。他也想戒大煙啊,可又怎么戒得了?
這年頭,抽鴉片屬于時尚,就跟西方人抽雪茄差不多。
董催弟嘆了嘆氣,說道:“老倌,那位先生明天就走,我們真要跟著他?”
阿炳苦笑道:“有人管飯,多難得啊。他愛聽曲兒,我就給他唱唄。一天一塊錢,比做工劃算得多。”
“看樣子是個大老爺咧,身邊姨太太好多個,”董催弟憧憬著幸福生活,“要是把他伺候好了,后半輩子就不愁吃穿。”
“不餓死就好。”
阿炳把煙槍甩到一邊兒,從懷里摸出竹笛,吹奏起不知名的吳越小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