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四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信徒們稱之為“佛誕日”、“佛誕節”,最主流的叫法是“浴佛節”。
相傳,佛祖降生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謂曰:“天下地下,唯我獨尊。”于是天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因此佛教的信徒們,就在佛誕日這天用香湯澆灌佛像,幫佛祖洗澡沐浴,謂之“浴佛節”——傣族的“潑水節”其實也叫“浴佛節”,屬于民族傳統與佛教文化融合的產物。
周赫煊坐著輪船來到廈門,又換乘舢板踏浪而來,終于抵達五老峰下的南普陀寺。
舉目望去,只見參佛禮拜的信徒,從海邊一直延伸到半山腰。許多虔誠的善男信女,甚至走幾步就要跪下磕頭,似乎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禮佛之心。
周赫煊帶著于佩琛、孫永振登岸,順著禮佛的人群拾級而上。
一路上,既能看到穿金戴銀的富貴人家,也能發現衣衫襤褸的底層平民。有些人面容肅穆,不敢在佛誕日這天露出絲毫的不敬;也有人嬉笑打鬧,把參佛禮拜當成了郊游玩樂。
大部分來禮佛的信徒,都帶著豐厚的禮物。即便是底層貧民,也往往捧著一小灌香油。這些說白了就是送給佛祖的生日賀禮。
于佩琛越看越氣憤,忍不住嘟囔道:“如今中國正是內憂外患的局面,一個虛無縹緲的佛誕日,就靡費錢財無度。這些錢財用來禮佛,還不如捐給抗日前線的將士!”
周赫煊不予置評,笑問道:“永振,你怎么看?”
孫永振撓頭說:“額娘說了,遇到神仙不管靈不靈,先拜一拜總是好的。”
“哈哈哈,”周赫煊大笑,“你娘說得很有道理,代表著中國人對待神佛的普遍心理。”
于佩琛卻不同意,甚至把《國際歌》的歌詞都搬出來:“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周赫煊收斂起自己的笑容,看著那些衣衫破爛、骨瘦嶙峋、卻又滿臉虔誠的信徒,感慨道:“我不排斥正當的宗教,但卻反感一些不好的宗教形式。比如這些窮困百姓吧,他們家無余財,或許一年都舍不得吃一斤香油。但他們卻帶著自己辛苦節省下來的香油,跑到寺廟獻給佛陀,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于佩琛說:“還有佛教的教義,讓國民意志消沉、逆來順受。如果人人都信佛,中國就沒救了,日寇將輕易的占領中國。”
周赫煊笑著糾正道:“你說的這些,或許在別處是正確的,但此地的南普陀寺卻不一樣。”
“有什么不一樣?”于佩琛不解問。
周赫煊解釋說:“不管是上一任方丈太虛大師,還是現任方丈常惺法師,又或是正在整頓佛學院戒律的弘一法師,這三人可都是主張愛國抗日的。”
于佩琛驚訝道:“和尚也講愛國抗日?”
周赫煊點頭道:“南普陀寺的歷任方丈,都屬于堅定的佛教改革派。比如這里的方丈之職,他們就與時俱進,每位方丈只能連任兩屆。特別是上一任方丈太虛大師,曾游歷世界各國,在南普陀寺創立佛學院,甚至還設有研究生部。他有一次宣講佛法主題,叫做《新青年與救國之道德》。”
于佩琛有些不可置信,她怎么也無法將和尚跟救國聯系在一起。
太虛大師已經連任兩屆方丈,去年任滿離職,如今正在南方各地宣講佛法。其演講內容格外有意思,比如《佛化與現代中國》,他經常教導佛學院的師生,要愛國愛教,樹立為國家、為佛教的興亡而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