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0年代的上海,有一種“亭子間文化”,是“上海左翼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亭子間,本是建筑物的名稱,位于灶披間之上、曬臺之下的空間,面積頂多有六、七平方米,狹小陰暗,常用于堆放雜物,或者給傭人居住。
大量窮困的文藝青年,來到上海后住不起好房子,只能租住這種最廉價的亭子間。在冬冷夏熱、透風(fēng)漏雨的環(huán)境中,他們寫出一篇篇愛國文章,并流傳后世。
魯迅后來出版過一本雜文集,叫做《且介亭》。
“亭”即亭子間,“且介”是半租界的意思,連起來即為“半租界的亭子間”。
因此有人認為,那些雜文是魯迅在上海住亭子間時寫出來的,其實不然。
魯迅是有錢人啊,而且身邊還帶著許廣平,怎么可能住亭子間。他把自己的文集取名《且介亭》,只是認可“亭子間文化”而已,他把自己歸類為“亭子間作家”。
魯迅如今住在閘北景云里23號,這一帶文化名人很多。比如魯迅的弟弟周建人,比如葉圣陶、柔石和茅盾。
這天,魯迅正在校訂即將出版的《壁下譯叢》,《字林西報》記者安德瑞登門訪問。
大著肚子的許廣平端來茶水招待,安德瑞道了聲謝,對魯迅說:“周先生,祝你未來的孩子健康活潑。”
“謝謝。”魯迅心情非常愉悅。
自從許廣平懷孕后,魯迅的脾氣好了很多,甚至連寫出的文章都語氣委婉了些。
安德瑞跟魯迅閑聊幾句,很快進入采訪正題,笑問道:“周先生,你看過另一位周先生的作品嗎?我指的是周赫煊。”
魯迅訝然說:“我還以為,你這次采訪要問胡適和陳德征的論戰(zhàn)。”
安德瑞聳聳肩道:“胡先生和陳先生的內(nèi)戰(zhàn),涉及到某些不便說明的原因,《字林西報》是不會參與其中的。我這里來訪,專門為了談另一位周先生。你知道,那位周先生的作品,最近在歐洲引起了轟動。”
“他的作品,我都讀過。”魯迅回答道。
安德瑞問:“你作何評價?”
魯迅抽著香煙,吐著煙霧笑答:“這要看什么作品。”
安德瑞道:“能說得更詳細一些嗎?”
魯迅說:“我很喜歡他的詩歌,不管是《一代人》、《回答》,還是《致橡樹》、《斷章》,都非常優(yōu)美而絕妙。特別是前兩首,犀利且堅定。他的問題小說也寫得很好,《神女》、《狗官》和《狗官外傳》,把中國社會觀察得很透徹。《大國崛起》做為新式史學(xué)著作,里頭的許多東西值得借鑒。”
“你好像和他打過筆仗?”安德瑞故意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