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開完校務會議,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鐘觀光的邀請,到學校各科系和圖書館、實驗室、標本室視察。
一路走馬觀花,周赫煊啥都沒說。其實他覺得北大文科太多,理工科專業太少,明顯偏得太厲害了。
但沒辦法,如今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
文科便宜啊,有老師有課本就能搞定。理工科卻很麻煩,各種實驗太花錢,一些高級科學儀器設備也奇缺。理工科的學生想要更進一步,那就必須留學,待在國內完全沒法搞研究。
來到物理系時,物理系主任李書華介紹道:“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講師,不過由于各種原因,今年只剩下三位了,其中還包括我這個系主任。”
“教得過來嗎?”周赫煊問。
“勉強還能應付,”李書華笑道,“每位老師至少同時教五門課,比如我,就教《數學原理》、《普通物理》、《物理光學》、《電動力學》、《理論力學》和《專門物理實驗》?!?/p>
周赫煊聽著感覺有點難過,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師。
像李書華他們這種理工科教授,又不能寫文章和外出演講賺錢,每月只靠教師薪水度日。在動不動就拖欠幾個月工資的情況下,他們很多連吃飯都要找人借錢,卻還能堅持同時教授數門課程。
他們如果去南方的話,隨隨便便就能改善生活。之所以留著不走,是因為責任在身,舍不得拋棄自己的學生。
此時正值下課,周赫煊走到教室里,隨手翻開一本《氣體中的電流及電子論》教材。他驚訝的發現,這本書居然是全英文的,不由問道:“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
李書華回答說:“有一部分中文教材,不過也是照章翻譯的。”
“學生們用英文教材上課,不會有溝通障礙吧?”周赫煊好奇地問。
“溝通障礙并不存在,讀工科的學生,會英文是基礎中的基礎,”李書華說:“就是有些教材里的內容和體系,跟咱們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特別是在聯系生活生產及實驗的部分?!?/p>
周赫煊問:“只是北大如此,還是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
李書華解釋道:“全國都是這樣,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當家,中文教材為輔。”
周赫煊皺眉道:“有沒有想過,咱們自己編一套理工科教材?”
“想過啊,誰不想?”李書華無奈地笑道,“可惜工程量太大,必須要有政府組織和推廣?!?/p>
周赫煊說:“政府是顧不上了,不過可以聯系清華那邊,由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組建‘中國教材編撰小組’。教授們利用課余時間,結合中國的實情,編出咱們中國的理工科教材。這些教材編好后,我來負責做推廣,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至于編者的稿費,可以一次性結清,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計算版稅?!?/p>
“那當然好,”李書華喜道,“若是能把教材編出來,中國所有的工科學生都能受益。”
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聯系理工科的老師吧,愿意編教材的把名字報上來,我明天就到清華走一趟。咱們慢慢來,先編物理教材,以后再弄化學、地質、機械等科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