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兵諫”的風波,在李世民“高高抬起,輕輕放下”的雷霆手段與帝王權術中,終是緩緩落下了帷幕。
李泰被廢為庶人,押往黔州,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崔成浩被斬首。
而太子李承乾,則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了東宮。
但這位太子殿下,也同樣輸得一無所有。
——他輸掉了,君父心中最后的一絲信任。
自此,李承乾徹底沉寂。
東宮的大門,常年緊閉,謝絕一切訪客。
曾經權傾朝野的“水利總司”,也已煙消云散。
從宮里傳出的,都是太子殿下,耽于黃老之術,每日煉丹求道,或是于別業之中,躬耕田畝,效仿隱士的“頹唐”之聞。
長安城仿佛已經忘記了,這位曾經攪動了無邊風云的儲君。
朝堂的權力天平,開始向著新的方向悄然傾斜。
晉王李治,在舅父長孫無忌的全力扶持下,日益受到李世民的青睞。
這位看起來“仁孝恭順”的年輕皇子,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各種政治場合。
李世民甚至開始有意無意地教導他如何批閱奏折,如何權衡朝臣。
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大家心照不宣,一個新的“儲君”人選正在冉冉升起。
就在長安城,這片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涌的湖面之下。
李世民,這位帝國的掌舵者,為了進一步鞏固皇權,打壓那些桀驁不馴的舊日門閥,親自投下了一顆足以引發滔天巨浪的巨石。
貞觀十二年,春。
太極殿,朝會。
李世民于御座之上,頒布了一道震驚朝野的圣旨。
“……自古帝王,褒崇功臣,以勸忠良。然,近代以來,門閥之風日盛,山東士族尤為驕矜。”
“其等,以數百年之郡望自矜,不屑與當朝國戚聯姻,以門第高下論人優劣,而非以功勛德行,此,大違朕意!”
李世民的聲音,充滿了不加掩飾的厭惡與威嚴。
“朕,意欲,重修《氏族志》!”
“以我李唐皇室,為天下第一等!”
“當朝三品以上,文武功臣,為第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