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暮云帶著麾下一千一百步卒,三百騎兵御敵于城池之外。
擊敗來犯之敵,戰死六百,俘虜三百,銀家韃子千長窩闊托被斬首。
而銀州府這邊步卒傷亡三百,騎兵折損五十。
此戰大勝,無論是裴倫還是折蘭王那邊,大為震動,心思各異。
折蘭王擔心趙暮云逐漸勢大威脅到他的后方,想要再派兵來攻,可一幫手下并不買賬,一致要求先打下蔚州城再說。
于是折蘭王遍順了眾人之意思,發動對蔚州的強攻。
蔚州折沖府都尉童固協同十多個折沖府兵力,頑強抵抗韃子的進攻。
河東道節度使裴倫這邊,一面是蔚州的告急,一面又是關內道的求助。
他與司馬參軍張亮商議,做出了一個決定,便是向朝廷表彰趙暮云的功勞同時,推薦其當然七府校尉,統領七府兵馬,與折蘭王鏖戰。
而此時的銀州城中,彌漫著勝利的喜悅氣息。
如此大勝,對于依靠軍功升上來的趙暮云而已,在邊關的地位更加穩固。
如今山河飄搖,韃子勢大,大胤的邊關需要像趙暮云這樣善戰之將。
都尉府中,趙暮云召集一眾手下總結此戰得失。
這場大戰中,有很多閃光點,也暴露出許多不足。
需要每一個參戰的將領認真思索和復盤。
唐延海、王鐵柱、韓忠、林豐、石勇、武尚志、桓那雪、田慶等人正襟危坐,一臉嚴肅。
而趙文、白若蘭兩人也一道列席會議,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不過白若蘭的眼神從進議事廳入座開始就沒離開過趙暮云身上,眼波流轉,臉頰微紅。
這一切卻被桓那雪看在眼中,藍寶石的眼睛時不時看了看趙暮云,又看了看白若蘭,不知道想什么。
突然,心頭一陣煩悶,胃里一緊,發出一陣輕微的干嘔。
李四等一眾侍衛在議事廳外面筆挺守衛,非必要不得打擾。
胤稷也是可以堂堂正正參加了銀州都尉府的軍事會議。
他此前在戰場上的表現,以及趙暮云兩次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他主動放下姿態,褪去傲氣,與趙暮云冰釋前嫌。
趙暮云向裴倫寫的戰報之中,將斬殺銀子韃子的功勞,也算上了胤稷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