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呀一聲,落滿灰塵的庫房大門被推開,光線照進昏暗的室內(nèi),揚起一片塵埃。
一股陳舊鐵銹味撲鼻而來。
他費勁從一堆厚厚灰塵的木箱子里,翻找出了一具銹跡斑斑的筒狀物。
70式62毫米單兵火箭筒。
扛在肩上顛了顛,入手感覺倒還趁手。
余宏瞇起眼睛,仔細打量這件遍布鐵銹的老家伙。
難怪趙廠長想把它當廢鐵處理掉。
首先,這瞄具簡直原始。
上方只有幾道刻線作為概略瞄準,連個最簡單的光學瞄準鏡都沒有,更別提后世標配的測距裝置了。
這意味著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上,士兵想要靠這種瞄具,打中數(shù)百米外,尤其是移動中的坦克,或者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其難度不亞于蒙著眼睛繡花。
而且,士兵在肩扛發(fā)射前需要長時間暴露自己,進行瞄準和測距的估算,這簡直就是在給敵人當活靶子。
其二,有效打擊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標稱數(shù)據(jù)是一千米,但那是針對固定靶。
打移動靶能有三四百米的準頭就算祖墳冒青煙了。
可是在這個距離上,坦克的同軸機槍、直升機的航炮和火箭巢,哪個不能把步兵陣地掀個底朝天?
士兵根本就沒有安全的輸出環(huán)境。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破甲威力嚴重不足。
垂直破甲厚度是可憐的280毫米均質(zhì)鋼甲。
這是什么概念?
這意味著,就算你狗屎運打中了猴子手里的t-64,甚至是更老舊的t-5455坦克正面,都可能出現(xiàn)無法一擊斃命,甚至連首層裝甲都啃不動的尷尬情況。
打出去的不是炮彈,而是給敵人撓癢癢的鐵疙瘩。
然而,余宏深知,這不代表單兵火箭筒這種武器沒有前途。
正相反!
在這個時代,研發(fā)一輛主戰(zhàn)坦克,造一架武裝直升機,需要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工業(yè)基礎是天文數(shù)字,遠超單兵導彈火箭筒。
余宏別說沒有足夠的貢獻點去點亮這些大家伙的科技樹了。
就算是國家傾盡全力,砸鍋賣鐵,短期內(nèi)也不可能追上鷹醬和毛熊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