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京城的皇宮內,朱元璋依舊穩坐于龍椅之后,專注地批閱著大臣呈上的奏章。
他的朱筆在紙頁上游走,或點或書,偶有幾篇需要反復查閱,他會回頭再找尋舊折對比。
而與他對峙的,則是久未入宮的毛驤,這位錦衣衛的統領雖在外人面前總是從容自若,但此刻站在天子面前,卻總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
這種情緒每次來訪都會浮現,仿佛每踏進一次宮門,就受到一次驚嚇。
然而職責所在,他又不得不來。
片刻后,朱元璋放下奏章,隨意瞥了眼立于對面的毛驤,問道:“縣試結束了嗎?”
毛驤聽命垂首,謹慎作答:“回稟圣上,縣試已按期完成。”
“沒有出什么岔子吧?民間可有動蕩?”
聽到這里,毛驤稍作遲疑,隨即回道:“回圣上,縣試期間并無異常,只是考生起初對試題頗有微詞,不過目前情況已好轉,無需擔憂。”
朱元璋聽罷,目光微凝,眉宇間帶了幾分不悅,低沉地說:“詳細說說。”
“是。”
毛驤依言開口,將事情原委條理分明地陳述出來:“此事源于您欽點的本屆恩科主考官胡惟庸。”
“胡大人履職以來,并未另作他舉,只依照慣例行事,唯獨在命題時,在卷末添了一道策論題。”
“考試結束后,許多考生覺得此題過于艱深,不知從何下手,因而心生不滿。”
“但胡大人此舉并非針對特定個人,大家議論一番后也就平息了。”
“因整個過程未造成大的亂,且迅速得以解決,錦衣衛并未緊急上報,還請圣上見諒。”
毛驤語氣坦誠,既未夸大事實,也未隱瞞細節,完整地將事情報告清楚,還為下屬作了合理解釋。
對于錦衣衛來說,這種程度的監視毫無難度,整件事情就像發生在他們眼前一樣清晰,所以毛驤才能匯報得如此詳盡。
朱元璋聽罷,眉頭越皺越緊,竟下意識地拿起旁邊的一件玉如意摩挲起來。
許久,他才緩緩開口:“所有考生都在埋怨胡惟庸出的題目太難嗎?”
“正是如此,陛下!”
“嘖……胡惟庸到底想干什么?這可是鄉試,他為何要出這么難的題?而且,是什么題目能讓咱們大明的所有考生都開始抱怨了?”
仿佛是在發問,又像是自言自語般感嘆了一陣后,朱元璋突然下令道:“宋利,你去一趟,把鄉試試卷拿來讓我看看!”
“遵命,圣上!”
平日里一聲不吭的宋利,在朱元璋身邊總是如一抹淡淡的影子。
但只要皇帝有所吩咐,他便能立刻有所反應。
宋利悄無聲息地退下,只留下朱元璋獨自沉思。
不多時,朱元璋用手中的玉如意輕輕敲擊桌面,轉向毛驤問道:“毛驤,這期間可有人試圖平息考生的不滿?”
這一次,毛驤沒有立刻作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才慎重回答:“據我所知,沒有!”
“一方面,錦衣衛所有人確實未曾發現這樣的跡象;另一方面,此事牽涉到今年大明所有參與恩科考試的考生,我不相信有人能同時讓這么多人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