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朝上,勢力分布可以如此看。
自己作為文官之首,領著一群文臣算是一股勢力,太師著武將算是勢力。
國師樂呵呵的,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宰相也看不出他的腦回路。
主要在于平南王與寧王。
平南王,鎮守南疆,權柄極大,宰相看到,他已然出列,決心勸諫。
可是這寧王!先是和太后接觸,而且據說還胸有大志!
交好各個官員,尤其是安京的官員權貴!
安京,等會!
宰相想到了一個人,安京伯。
此前安京伯遭貶,糾其緣由,不外乎既為外戚,又出自勛貴,為君王所忌。
而寧王,勢力比平南王大,一直以來都有賢明,比平南王更得人心,還有仙道獸神道扶持,更有絲州織造府的財力,差一點就當了皇帝。
越想越恐怖!
宰相曾見過一些總督,無一不是口稱寧王仁義,贊不絕口,對于下屬和門客也極其寬容,百姓無不感恩戴德,寧王收攏人心,又是何目的?
楊燁定是發現了諸王弊病,想一步步削減諸王的勢力,但又不能過于激進,將本來沒有叛意的諸王逼反,所以想出了這個計策。
用自身的污名來引誘心有不臣蠢蠢欲動的諸王,只要露出馬腳,便以雷霆之勢擒拿。
至于平靈王被問罪,很可能只是楊燁與其商定的計策。
宰相仔細調查過,市井雖然全是楊燁強搶平靈王之女險些將其逼死的流言,卻并沒有人目擊到東廠廠衛擄掠。
那鷹犬的形象,搶了人根本不可能迅速逃離作案現場,這一切,必定都是假的!
宰相想到這里,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他只需細細觀察平南王與寧王的舉措,加以分析,上奏陛下,便可表忠心,說不定還有功。
只見平南王出列,道:“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疏通源頭;何況陛下你呢?”
這個勸諫很有水平,并沒有戳破幾天前的齷齪事,只是以樹木生長、泉水流通來比喻君王治國。
根不夠深的樹木,無法茂盛,源頭不通的泉水,無法長流,德行不夠的君王,無法讓國家安定。
并沒有指著鼻子罵楊燁昏庸無道,必須要怎么怎么樣,而是淡淡地講道理,這樣的勸諫,反而容易讓人接受。
宰相思慮,平南王沒什么不對勁的地方,楊燁做了這種罪大惡極的事情,還用最穩妥的方式勸諫,并不激進,既維護了楊燁的聲譽,又勸諫一番,用心良苦,是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