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是只要過了長城以南的白甕城,一路向南都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并無天險可依,甚至可一路直達帝都上陽。
所以若是北玉關與白甕城接連失守,就相當于把大昇國門敞開給草原蠻族和雍州沙漠的胡人。
所以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十八年前,大昇的上一位皇帝,屺陽帝周明啟率軍,將大昇疆域向長城以北開拓了八百里,并且建立了八所哨站。
然而自十年前周明啟薨逝,新帝年幼,大昇逐步失去了對北方哨站的掌控。
從最初的八所,到現在只有長城以北二十里的烏壘堡,作為大昇軍隊最后的補給站。
————分割線————
蒼頭軍如灰蛇般蜿蜒北上,前往北玉關的路上,沈燼倒是一直在和這位名叫楚七的男子不斷地交談,當然也同其余的幾人打了照面。
這五人分別叫做“沙鼠”“駱駝”“蝎子”“禿鷹”和“南風”。
一聽就知道這都是些外號,但沈燼并不在意。
哪怕這些人用的都是些正經的名字,也保不齊像自己一樣,都是編撰出來的。
所以說到底,名字也就是個代號,或者說是臨時稱謂,不必較真。
當然了,沈燼與這幾人并沒有什么交流,而對方也沒有想要搭理沈燼的意思。
就在這互相猜疑提防的過程中,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日暮西垂,而蒼頭軍隊伍也如期地趕到了河東道邊境的長城腳下。
在這之前,沈燼曾無數次聽人說起邊塞的萬里長城有多么的雄偉壯觀。
可當他真正地站在長城腳下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肅穆之感讓沈燼真正地體會到了什么是“以一世之功,立萬世偉業。”
從南陸開采下來的山石,被勞工通過人力一車又一車地運到這千里之外。
經過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在平原上壘起一丈多高的石墩,猶如一條灰色的巨龍起伏在草海之中,一眼望不到邊際。
而在石墩之上,用數以萬計的青磚堆砌而成的城墻和烽火臺,就像是這條巨龍身上的鱗片與背鰭。
城墻外延有著三尺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專門開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弓箭口。
城墻頂上的每座烽火臺之間,都有兩座房形的城臺,里面是用來屯兵的堡壘。
這樣的一座城臺中都駐有五十到七十不等的士兵,戰時狀態甚至可以容納二百多人。
不過,這件歷時二十幾年的豐功偉業,其間倒在城墻下的勞工早已無法統計,由山石與泥沙筑成的地基里,也不知混入了多少人的血肉與汗水。
來的路上,沈燼不止一次地在腦海中想象過長城的樣子,但等他真正地站在了長城腳下才明白此時所有的言語顯得都是那樣的蒼白。
這不僅僅是一座偉大的防御工事,更是智慧與意志的結晶!
皇天后土之上,這條蜿蜒的巨龍將整個神洲大地分為南北兩片土地,它依山就勢、沿江而筑、逶迤曲折、雄偉壯觀。
而更為震撼人心的,則是萬里長城所代表的大昇皇帝睥睨天下,俯視蒼生的皇權霸氣。
試問哪有第二個帝王,能有這等魄力,敢做天人之事!
真可謂是巧奪天工,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