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曄以青州牧的身份來到青州之前,青州境內還能干涉官署行政的世家豪族已經(jīng)所剩無幾。
所剩無幾,
不是說一個也沒有。
青州境內宗室皇親受封建國很多,
高祖劉邦的長子劉肥受封齊王定都臨淄這統(tǒng)轄七十三城,
乃是漢初的第一大封國,死在兗州的兗州牧劉岱就是的后人。劉氏在這里不說只手遮天,
但也相當有權勢。
除了東萊劉氏,還有北海的孫氏、管氏、騰氏、王氏,平原的劉氏、華氏,濟南的伏氏等大大小小的世家。
亂世中很難用太平年間的手段武斷鄉(xiāng)曲,世家豪族也會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策略,比如在黃巾勢大的時候派族中子弟混入黃巾玩狼人殺。
以世家子的整體素養(yǎng),只要不是被養(yǎng)廢了,反過來拿捏黃巾賊眾難度并不高。
比如黃巾首領管亥。
青州百姓近三分之一加入黃巾,世家豪族也雙邊下注派出子弟混入黃巾當賊頭子,如此官不是官兵不是兵賊不是賊民不是民,愣是形成了一種詭異的平衡。
孔融不是愛民之人,當初若是沒有援軍相助,他定會放棄北海逃奔他鄉(xiāng),然后青州依舊是看似無主其實卻維持著微妙平衡的狀態(tài)。
只是這平衡在沒有外來勢力插手的時候還好,一旦有外敵就會瞬間被打破,實在不是個長久的好法子,于是以管氏為首的一眾世族才在荀曄到青州后迅速投誠。
青州那么多還在喘氣兒的世族不是所有人都跟管氏一個想法,有愿意背靠大樹好乘涼的,也有覺得強龍不壓地頭蛇不樂意低頭的。
世道那么亂,誰知道朝廷任命的青州牧能在青州待多久?
連孔融那種名士都沒法在青州立足,一個尚未及冠的毛頭小子還能一統(tǒng)青州不成?
不可能,不靠譜,不干。
開始的時候不肯投誠的只是少數(shù),然而等到青州世家豪族都見到均田令的內容之后,陽奉陰違的世家數(shù)量就越來越多。
給流民分田是為了拉攏人心,他們理解,但清查世家豪族的家產(chǎn)呢?這又是為了什么?
前幾年荀氏被打發(fā)去并州后的所作所為他們都有所耳聞,當年光武帝的度田令因為地方豪強大姓的強烈反對不了了之,荀氏卻直接以雷霆手段通過度田牢牢控制了并州大地的田畝人口。
豪強為什么反對度田?因為他們能隱瞞田畝藏匿人口從而把本該上繳到國家的賦稅收歸己有,朝廷要是把什么都查的清清楚楚他們還怎么鉆空子壯大自身?
這幾年青州內亂,世道越亂百姓越想依附世家豪強,他們已經(jīng)趁著內亂將家產(chǎn)擴充了十倍不止,想讓他們把已經(jīng)吃下去的好處再吐出來門都沒有。
青州不是并州那等苦寒邊陲,邊地隔三差五就有羌胡劫掠,比起被荀氏上門查戶口還是被羌胡殺光搶光更可怕。
青州不一樣,青州再亂也就是百姓落草為寇,只要各城世家齊心協(xié)力,他們就能比朝廷當家做主的時候還要風光。
當年光武帝親自下令度田都能被地方豪族懟回去,荀氏在青州算老幾?
何況來青州當州牧的還不是荀氏那些滿肚子壞水兒的老狐貍,他們要面對的只是個被強捧上來的毛頭小子,他們世代在青州經(jīng)營還能對付不了一個十幾歲的毛孩子?
現(xiàn)在分給流民的是無主的荒田,等哪天荒田不夠分了,他們這些坐擁大量田產(chǎn)的豪族大姓還能毫發(fā)無損?
到時候別說隱匿不報的田產(chǎn)保不住,估計連正當?shù)募耶a(chǎn)都得被搜刮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