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弟兄要跟著能吃飽穿暖不不會跑了?
遇事情別老罵罵咧咧,多從身上找找問題。
實話,山里的條件確實比不外面,人家并州有能理政的能臣有能干仗的猛將,種地能種地打仗能打仗,聽識字的話能混個小吏當當,在山里的話也選外面。
在山里吃不飽嘛,人肯定往能吃飽肚子的地方跑嘛,不也為了那點兒糧草在劉虞手底下忍辱負重嘛。
該死的劉虞!休再拿糧草拿捏!
再一再二不再三,受夠了被拖后腿的日子,惹急了別怪直接找朝廷表荀氏那個小的為幽州牧。
雖然覺得當州牧也行,但當州牧難度太高,又不袁紹袁術那種只管好不管百姓死活的無良世家子,得顧忌著點兒百姓。
之前看并州種地種的如火如荼,以為那邊有神農降世幫忙種地。后聽荀氏那小子夢中得仙人傳授秘法造福蒼生的,又覺得可能那小子神農轉世。
種地不容易,小時候也試靠種地自給自足,看現(xiàn)在主要領兵打仗知道試驗大失敗。
并州那邊有荀氏全族,潁川荀氏能人輩出,能把并州治理成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樣子合理。但那位苑陵侯當初留在潁川臨時意,現(xiàn)在不光在潁川站穩(wěn)了腳跟,大有拿下豫州、兗州的架勢。
等解決完眼前的問題親自去趟潁川,看看荀氏苑陵侯底有多大的能耐。
別“潁川荀氏老家,荀氏在那里數(shù)代經營,荀氏子在那里站穩(wěn)腳跟容易”之類的話,家飛燕兄弟常山本地人呢,也沒見常山人多給面子。
總之:受死吧劉伯安!
兩個人各罵各的,誰都不管對方在,只管罵痛快了行。
劉備的時候以為兩個人在吵架,在時候喊難道為了勸架?仔細一聽才發(fā)現(xiàn)兩個人的驢唇不對馬嘴。
額……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公孫瓚喝口水潤潤嗓子,看劉備直接開門見山,“玄德,我里有個任務要交給。”
劉備拱手行禮,見禮后才問道,“敢問公孫兄,何任務?”
“老師于鄴城病逝的消息可知曉?”公孫瓚眸光沉沉,“老師早年征戰(zhàn)平亂滿身舊傷,兩年身體本不甚康健,袁本初和劉伯安欺人太甚,非要老人家舟車勞頓大老遠鄴城當那勞什子軍師。現(xiàn)在可好,命都沒了當個鬼的軍師?”
剛停下謾罵喝了口水潤潤嗓子,一開口又停不下了。
劉備張了張嘴,又不知道該如何接,只能等公孫瓚罵完才話,“老師年事已高,此事的確袁本初和劉伯安做的不妥。”
生父早卒,少年時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yè),十五歲外出游學拜盧公為師,二十四歲又隨盧公鎮(zhèn)壓黃巾,在心里老師和父親沒差多少。
盧公病逝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身在鄴城附近當然也知曉。
“我給八千步卒,接下的鄴城打,任務敢接嗎?”公孫瓚捏捏拳頭,盛怒之下匪氣更盛,“能取袁本初的人頭最好,讓逃了也沒關系,我只要在冀州沒有立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