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什么,習慣了。
他們跟著將軍打仗,打到最后都是對面投降,投降的青壯年都要交給賈校尉當勞力,救回來不虧。
荀曄把傷員都交給隨行疾醫,然后讓將士們就近找地方安營扎寨。
都說救命之恩當涌泉相報,他不是孔融那等挾恩相報之人,鄭兄回頭只需要帶他回家轉一圈就行,只要能把他這個救命恩人引薦到鄭公面前就算是報恩。
鄭公的大名如雷貫耳,他之前就聽家中長輩說過很多次。
這年頭名士可能是徒有虛名,但大儒肯定都有真本事。
鄭公早年游學關西在大儒馬融門下求學,后來因父母年邁回鄉侍奉,回到青州的時候便已是百家之學無所不通的大師。
前些年黨錮鬧的兇,鄭公和他爹差不多都正好撞上,后來朝廷解除黨錮他們也都不愿再涉足仕途。
阿爹挑了個清靜之處帶著他隱居,鄭公則是一邊耕種一邊聚徒講學,經常有人自遠方而投至門下,據說同時上課的學生數量常常超過千人。
汝南袁氏幾代人才門生故吏遍天下,他們鄭老師自己一個人就桃李滿天下。
更難能可貴的是,鄭公教學不看門
通體金光:戲法or鬼神
荀曄缺人才,尤其缺可以和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層人才,缺天天晚上做夢都“人才,人才,人才從四面八方”。
和全天下世家對著干沒那么容易,在知識被上層壟斷的年代,一旦世家大族撂擔子不干,管理層會瞬間亂套。
不管那些家伙主動撂擔子被迫撂擔子,結果都有大量空缺需要填補。
但現在沒有那么多候選人能往里填,于只能一個人干好幾個人的活兒,硬生生憑質量彌補數量的不足。
話出去都會被罵凡爾賽,可現在不缺高端謀士。
每次個問題都羨慕宋朝的繁榮昌盛,人家不光不缺官,“冗兵冗官”,一個官位幾十上百個人搶,排隊輪的話甚至等幾十年都輪不。
咳咳,話不能在趙爹面前,不然容易挨揍。
總言之言總之,發展教育事業迫在眉睫。
年頭的世家大族都有文化,可惜文化只在內部流通,連家都不例外。
家叔祖也遠近聞名的文化人,爹的學問甚至在叔祖之上,但有學問的長輩只在族學中任教,幾乎都沒有對外收學生的意思。
不對外招生正常,者不拒才少數。
出身世家卻不拘儒者禮節設帳授徒也有,比如鄭老師的老師馬融,扶風馬氏乃關西望族,馬老師卻不拘小節,門生也常常有千人之多。
馬老師比較講究,雖然門徒眾多但只親自面授少數高材生,其的學生由親自教授的高材生教,類似大導手底下的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