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聽在朝中官員的耳朵里肯定不會太舒服。
京城到底哪兒不好,天子憑什么這么戳他們心窩子?
朝臣不敢直接對天子發火,他們家明光就得變成活靶子被群臣攻訐。
楊太傅不一樣,他老人家不用拐彎抹角的罵別人,
他能直接把天子當孫子訓。
荀諶思忖片刻,輕咳一聲,
“天子、額、天子童言無忌直言快語,
明光已經被推上風口浪尖,兄長此時入京只怕會亂上加亂。”
好吧,那小子一直在風口浪尖上,只是現在被天子這么一說更出風頭而已。
所謂英雄出少年,他們家明光小小年紀便平步青云不知道招了多少人的眼,
被人嫉恨很正常。
都覺得那小子是背靠荀氏才敢這么膽大妄為,
只有他們自家人才知道要是不顧忌家族名聲那小子能更加肆無忌憚。
不是所有荀氏子弟都好脾氣,
他們家明光幼年異于常人,長大后第一次出遠門接觸的就是張遼呂布等并州武人,
所思所想跟常見的少年郎完全不一樣。
連他們家兄長這個當父親的有時候都摸不清那小子到底在想什么,以為他和尋常這個年紀的少年郎一樣好拿捏只有吃虧的份兒。
之前讓兄長進京是為了及時掌握京城的動向,他們家兄長滿腹經綸學貫古今,教導天子綽綽有余,京城的活兒還能比并州輕松些。
現在詔書寫的那么不客氣,他懷疑楊太傅那么利索的召兄長進京已經不是為了教導天子,而是為了留個人質。
主要目的是將人扣在身邊,有兄長在天子身邊明光行事就不敢太放肆,教導天子只是順便。
荀悅收好詔書,“可若是不進京,明光的處境會更艱難。”
王司徒以麹將軍進京沒有詔書為由發難,傻小子毫不客氣的和他當堂對峙。他們沒有親眼目睹朝會上的場面,但是想也知道氣氛能僵成什么樣。
前腳朝會上剛強調朝廷詔書為重,后腳他收到詔書就不聞不問,以王司徒的小心眼肯定要找茬。
傻小子吵架的時候得理不饒人直接把王司徒比作董卓,董卓當年也是不奉詔,沒有意外的話下一個被罵成董卓的就會變成他。
荀諶嘆了口氣,“實在難辦。”
“明光和文若都在潁川,即便京城有變也來得及救援,放寬心便是。”荀悅倒不覺得哪里難辦,甚至還挺期待接下來的京師之行,“為兄虛活四十余載,還從未體驗過被人視作眼中釘肉中刺的感覺。”
荀諶:……
行吧,兄長開心就好。
荀諶愁眉不展,繞過兩眼彎彎的兄長找他們家叔父接著愁,“楊太傅四世清德,乃海內所瞻之名臣,應該不會和王司徒那樣公報私仇吧?”
可是董卓進京之前也沒人能想到王允能變成現在這樣,會不會公報私仇還真不好說。
荀爽搖搖頭,溫聲道,“王子師醉心權術才黨同伐異,楊文先沒那么大的野心,他能和仲豫有什么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