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中北宋要向遼國支付白銀十萬兩和絹布二十萬匹,看似是遼國賺了,但是實際對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錢的北宋而言,這點錢不過是毛毛雨罷了。
澶淵之盟的歲幣不過是北宋隨便一個州郡一年的收入罷了。
而北宋在邊境設(shè)立的榷場貿(mào)易中非常輕松就把這些錢給賺回來,而且協(xié)議簽訂之后北宋的軍費支出大幅度減少。
要知道經(jīng)過后世研究遼宋戰(zhàn)爭期間,北宋每年在軍事之上的開銷就達到了讓人驚掉下巴的五千萬兩。
而澶淵之盟建立后的百年間,北宋攏共才向遼國支付了一千九百五十二萬銀絹,跟軍費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
翻開《宋史寇準傳》中,字里行間都是對他寇準的嘆息。
寇準就像是一把泛著寒光的寶劍,雖然能劈開遼國的鐵騎軍陣,卻劈不開朝廷奸臣的讒言誣告。
能守得住心中正氣,但是算不透人心險惡。
最終這位歷經(jīng)兩朝代的剛直宰相病逝于嶺南的茅屋,靈柩北歸的時候,甚至因為朝廷撥下的銀子不夠,只得暫厝洛陽。
直到十年之后宋仁宗方才給他平反,遷墳隊伍所過之地,當?shù)匕傩諢o不望著棺材而拜。
正所謂是:孤忠照汗青,悲歌動千古。
正當沐子安感嘆著寇準的風(fēng)骨之際,系統(tǒng)也是公布出了最后一位。
“第三位:明朝火器專家中書舍人趙士楨。”
聽到火器二字!沐子安當即眼神一亮。
火器專家這簡直是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明朝的火器絕對是領(lǐng)先于全世界的,而其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三眼火銃。
三眼火銃在大明關(guān)寧鐵騎的手中,可謂是戰(zhàn)功赫赫屢次挫敗后金軍。
而趙士禎雖然不是三眼火銃的發(fā)明者,但是三眼火銃卻是在他的手中進行的改良。
從原先的銃管只有三十二厘米加長到了后來的四十一厘米,加長之后的三眼火銃擁有了更高的初速和射程。
不僅如此趙士禎對火繩槍的構(gòu)思也早于世界很久。
在萬歷二十五年,趙士禎就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并且建議盡早制造鳥銃。
趙士禎可不是一個只會吹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