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蘇聯站在中國這一邊,并很快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各大國都采取中立立場的時候,蘇聯單獨聲明不與中日戰爭的中國方為敵,事實上就是在聲援中國,并把日本確定為潛在敵對目標。
蘇聯的做法,同樣無關國際友誼和道義,這屬于地緣政治的范疇。
不管如何,《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給危機關頭的中國帶來極大鼓舞,不管是南京政府還是各界人士,都對此條約的簽署感到無比興奮。
當八一三事變的消息傳來,周赫煊已經到了南京,專門托人找到一位先生——許傳音。
“周先生怎么專程來拜訪我?”許傳音感覺有些納悶兒。雖然他在南京當官,但官職并不大,不可能入周赫煊的法眼啊。
周赫煊為什么要找許傳音?
因為此君在戰爭期間主動留下,擔任國際紅卍字會副會長,主持國際安全區的難民住房安排工作,并成為國際救濟委員會中唯一的中方委員。
在許傳音博士的主持下,共在南京建起了25個難民營,收容了約20萬到30萬難民,他還把自己的兩棟洋房也拿出來給難民住。
作為唯一獲準在南京城內自由走動的非漢奸中國人,許傳音博士全程目睹了日軍暴行,他后來成為東京審判庭上指控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人。
周赫煊問道:“許博士,如果日寇攻陷南京,你會帶著家人離開嗎?”
許傳音搖頭道:“應該不會走。我身體不好,家業也在南京,我必須留在這里保住家產。周先生認為日寇會攻到南京?”
“不好說,”周赫煊嘆息道,“以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來看,恐怕南京是保不住的。而且作為中國的首都,日寇一旦攻陷南京,恐有昔日旅順之事?!?/p>
“大屠殺?”許傳音噌的站起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周赫煊拿出20萬大洋的匯票說,“不管如何,戰亂一來,百姓遭殃。這20萬大洋,還請許博士收下,雇傭一些牛車和馬車,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孤兒寡母和老弱病殘撤離?!?/p>
許傳音感覺腦袋暈乎乎的,他只是個小官僚兼資本家而已,周赫煊莫名其妙找到他,又莫名其妙給他20萬大洋,還說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話。
直到幾個月后,許傳音才真正理解了周赫煊的用意。
實際上,國民政府從今年11月份開始,就在有計劃的組織南京市民撤離。對于內遷的難民,政府沿途在各市縣設有難民所,免費發放難民證和少量路費,同時也聯系紅十字會等慈善組織予以扶助。
在戰爭爆發前,南京的常住人口是1015萬,而到南京陷落的時候,已經只剩下50萬了,能走的早就提前走了。
那些不愿走的南京市民,大致分為五類:
一是奉命留下的。比如劃撥給國際安全區的警察,比如國黨和共黨特務,又比如學校、醫院和機關單位的留守職工。
二是自愿留下的。比如世界紅卍子會的副會長許傳音博士、協管金陵女大難民營的程瑞芳女士,他們都自愿留下來救助難民。
三是難舍故土的。誰都料不到日本會搞大屠殺,好多平民百姓辛苦半輩子,終于打拼出一點家業,比如店面、比如房產、比如土地。讓他們丟下這些產業,背井離鄉朝著未知的遠方前進,他們很難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