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何地,中國人的生存力總是那么頑強。
一家兩個月前才重新開張的餐館里,正有十多個中國留學生在開會,而負責會議聯絡、招待和后勤工作的,則是這家餐館的老板。
餐館老板叫做劉興祖,爺爺輩就已經在倫敦定居。他不屬于任何黨派,甚至沒讀過多少書,長得瘦小猥瑣,你很難相信這種人會組織贊助留學生開會。
這要從“九一八事變”說起,東北淪陷的消息傳到海外,震驚了無數華僑和留學生,他們自發的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
30年代的海外抗日救亡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
程里邊。大家繼續?!?/p>
眾人暢所欲言,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聯絡和引導更多華僑,比如跟國內取得穩定聯系,確立越洋捐款通道,組建抗日學術研究小組等等。
會議氣氛很熱烈,那種齊心協力愛國救亡的真摯感情,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渾身上下的熱血似乎都已經沸騰起來。
“九一八事變”就跟甲午戰敗一樣,帶給國人太大的刺激,同時也催生了無數偉人和默默無聞的愛國者。
咱們就拿科學巨匠錢偉長先生舉例,他最開始是學歷史的,因為受到“九一八”刺激才轉攻物理。
當聽到“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消息,錢偉長認為學歷史沒用,應該學造飛機大炮,中國才能不受人欺負。他急匆匆跑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的辦公室,結果發現已經排起了長龍,有五分之一清華學生都跑來報物理系了,而當時物理系招生只有10個名額。
排了很久的隊,錢偉長終于見到物理系主任吳有訓,他激動地說:“目前我們祖國迫切需要的是科學技術,是飛機大炮!所以我要學物理,我的數理化成績雖然不好,但我有決心趕上去,這一點請先生放心!”
吳有訓主任被他的真誠感動了,非常欣慰,然后看了一下錢偉長的成績,非常果斷地拒絕了他。
錢偉長的物理,居然足足考了……5分!
最終錢偉長還是讀了物理系,因為吳有訓被他纏得實在沒辦法了,只能答應讓他先試著學一年,于是未來的物理大師就誕生了。
這個年代的愛國精神,那是21世紀的人們無法想象的。
餐館里的會議,差不多開到傍晚才結束。老板劉興祖舉著一張剛剛出爐的晚報沖進來,高興地大喊道:“各位同學,有好消息!周赫煊周先生,同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報紙說他是‘來自遠東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