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失了民心,縱有再好的良法美政,亦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長久。”
“便如我等讀書,若無一顆真正的向學之心,縱然有名師在前指點,有圣賢經典在側,恐怕亦是枉費心力,難有所成。”
他這話,將國家大事巧妙地引到了讀書向學之上。
既精準地回答了問題,又暗合了此地文山書院交流學問的氣氛。
最后一句,更是若有若無地捧了一下在場各位自詡的“名師”和他們所尊崇的“經典”。
堂中不少人聽了,都紛紛微微頷首,目露贊許。
這孩子言語雖稚嫩,但所闡述的道理,卻著實不淺!
方先生袖中的手,不自覺地微微松開了些。
他臉上也露出寬慰與自豪。
不枉他豁出自己的臉面,認陳平川為“記名弟子”。
吳子虛的臉色,卻在此時變得有些難看了。
這小子,應對沉穩得可怕,每一句話都如同打在棉花上,讓他精心準備的刁難,根本無從發力!
這讓他有一種一拳打空,反倒差點閃了自己的腰的憋屈感。
但他不信邪!他不信一個八歲的孩子能有多深的城府和學問!
吳子虛冷哼一聲,語氣已帶上了幾分不耐與狠厲:“伶牙俐齒!”
“學問之道,可非逞口舌之利便能成的!”
“我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方算你有些真才實學!”
他目光陰沉,略一沉吟,便開口道:“聽風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此聯乃是化用了廣為人知的名聯,又十分切合了眼下講堂的情景,頗有幾分意境。
一出口,滿堂學子皆是眼前一亮,紛紛凝神思索。
這上聯不算極難,但要對得工整,又要保留并升華其意境,卻也絕非易事。
一時間,堂內安靜下來,只余下眾人輕微的呼吸聲。
陳平川聞言,只是眨了眨眼。
幾乎是在吳子虛話音落下的瞬間,他便朗聲應道:
“文山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