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朱棣抬頭,神色復雜地問道:
“為何?”
“什么為何?”
“為何提這么個算不上條件的條件?”朱棣滿臉困惑。
陳鋒輕笑一聲:“因為沒必要……這么說吧,我對永樂大帝頗為推崇,在我看來,他的功績足以稱得上千古一帝!”
“你雖不是永樂大帝,但畢竟是他的前身,我不想與你交惡。”
“這個理由夠嗎?”
陳鋒確實是永樂大帝的忠實擁躉。
有人說,永樂大帝是為了洗刷“得位不正”的污名,才勤勉治國、不敢懈怠。
但陳鋒卻認為,更重要的是永樂大帝心懷家國百姓,有著民族自豪感與擔當。
否則,他也不會力排眾議,將大明國都遷至北平。
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盡顯氣魄,僅憑這點,陳鋒就認定他擔得起千古一帝的贊譽。
更何況,永樂大帝的眼光與見識遠超多數帝王。
支持鄭和下西洋,主持編纂《永樂大典》,使其成為古今中外第一百科全書。
僅這兩點,陳鋒便覺得,即便朱元璋在“遠見”上,也稍遜永樂大帝一籌。
或許朱元璋也有遠見,只是囿于時代無法實現,但朱棣做到了,這便是他的過人之處!
這個時空的朱棣或許無緣成為永樂大帝,但陳鋒堅信,他不會庸碌一生。
天命之人自有其不凡之處,此路不通,自有別處綻放光芒。
在陳鋒看來,海外廣袤的土地,或許就是這個朱棣成就偉業的舞臺,甚至有可能創造出超越歷史上永樂大帝的功績。
畢竟,有了自己的助力,朱棣將擁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
正因如此,陳鋒不愿與朱棣為敵。
再加上朱棣近期主動邀約、虛心求教,陳鋒覺得,是時候化解往日的矛盾了。
朱棣深深凝視著陳鋒,他并不知曉陳鋒竟有這般深遠的考量。
但陳鋒這番話,卻讓他頗為受用,也正合他意。
在朱棣眼中,陳鋒就像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繼續疏遠實在不明智,交好才能互惠互利。
原本只是存了結交的心思,聽完陳鋒這番話,朱棣心中不禁涌起幾分心悅誠服。
畢竟,當初是自己險些將陳鋒置于死地,如今陳鋒卻大度地主動示好。
這份胸襟,遠超自己,實在令人欽佩!
想到此前對陳鋒避之不及,朱棣暗自懊悔,在心里狠狠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