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正如臣所言,這三個破題方向,實際上是為了挑選三種不同類型的人才?!?/p>
“第一類是遵循規(guī)矩之人,這類人并非機械記憶,而是真正掌握了學問,懂得將知識用于實際……”
“這種人可入翰林,讓他們專注于學問,皓首窮經(jīng),潛心研究?!?/p>
“大明未來的文風能否超越漢唐,就取決于這些人了?!?/p>
“第二種從天命破題的,這類人讀書廣泛,思維靈活。”
“那些機敏聰慧且通曉多種雜學的人,最適宜派往地方歷練。”
“因為他們懂得很多事,既不會被下屬蒙蔽,也不會在處理地方事務(wù)時手足無措。”
“只要在地方歷練幾年,他們?nèi)蘸蟊阌型蔀橐环??!?/p>
“而最后一種,既不精深也不廣博的,我們也得看到他們的長處,那就是老實忠厚?!?/p>
“這樣的人,最適合在六部里埋頭苦干,他們性格樸實,沒有那么多心眼,雖然不夠機變,但勝在踏實肯干!”
胡惟庸說到這里,坦然一笑,雙手一攤道:“至于剩下的那些人,讀不懂書又品行不佳,自然該落榜。”
“畢竟,我肩負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責任,可不能選一堆廢物出來。”
朱元璋聽罷,笑得合不攏嘴。
好,好,好,還是咱們這些老伙計靠譜啊。
看看惟庸,多為我們考慮。
到底是當過丞相的,看似簡單的一道題目,居然能把不同的人才區(qū)分開來。
嘖嘖,這腦袋真靈光。
不過,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便心里非常滿意,嘴上卻帶著感慨說:
“惟庸啊,你的辦法倒是不錯,只是可惜你的名聲了啊,這一下可是把所有考生都得罪了!”
胡惟庸內(nèi)心差點笑噴,老子正是為了這個啊。
若不是他忍笑的功夫夠強,此時怕是早就忍不住笑了。
幸好上輩子見過不少荒誕之事,這功夫沒少磨煉。
強忍笑意后,胡惟庸微微一笑。
“陛下,臣直言相告,臣這一生,丞相都做過了,在文臣之路上已走到頂峰,還有什么好奢望的呢?”
“臣從未想過留名青史,也無意于朝堂中號令群雄、輔佐君王,又何須在意那些學子的評價?”
“沒辜負陛下的提拔之恩,看著大明日益強盛,臣便心滿意足了!”
胡惟庸這句直白的話,讓朱元璋差點笑岔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