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了笑說,“從985廠起飛轉場,除了經停補油,連續不停飛了幾千公里,到了這里后,間隔不到兩個小時,又起飛作戰。嘖嘖,咱們的殲-10戰機,是真的扛造啊!”
飛機的故障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
這關系到出勤率!
再好的飛機,飛不起來也白搭。
再好的飛機,飛了幾次就要趴窩待檢,再好也白搭!
從兩伊戰場到對安猴芽莊機場長途奔襲,再到馬島戰場,殲-10的皮實耐用得到了最強有力的考驗!
其中的根源,是因為985廠采取了最新的制造工藝進行生產。
看表面的光滑度,就知道工藝的厲害。
反觀老毛子造的米格-29、蘇-27,粗糙不堪,不靠近了看是看不出來的。
李干清楚的記得一件事情。
另一歷史中,殲-10a列裝西南某師,那是一支很年輕的部隊,小弟弟級別,他們和老大哥王牌空二師的蘇-27搞對抗。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殲-10a打出了1比10的戰績!
而且這是緊急叫停后的結果!
換言之,繼續對抗下去,王牌空二師會更難堪!
蘇-27那是花費寶貴的外匯引進的世界上都知名的先進戰機啊,以優秀氣動布局、優秀機動能力聞名于世的明星戰機啊!
面對殲-10a,竟無還手之力!
后來成洛馬搞了殲-10c,沈霍伊搞出了殲-11a、殲-11b,結果依然毫無懸念——沈霍伊那兩款重型戰機,被殲-10c按在地上摩擦!
李干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候里奧寧號航母正在改造,關于艦載戰斗機的選型,出現了大量的討論。
在殲-10c以碾壓姿態出現后,出現了研制艦載型殲-10d的呼聲,甚至gc圖都出來了,單發改雙發上艦。
并非沒有可行性!
只是,沈霍伊上面有人支持,他們搞來了蘇-33的技術,搞出了殲-15。
實事求是地說,殲-15性能一般化,到了后面的殲-15t,外形不變,里面全換光了,情況才會有所改變。
而且,殲-11系列(包括殲-15)后續改進所用的航電技術、飛控技術,都是從成洛馬那邊轉過來,經過適型改裝后裝機的。
此時,殲-10戰機一經問世,就連續參加了多場戰爭,打了幾次現代化空戰、海戰,自己無一損失。
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下,是看不到殲-10c的戰力極限的。
李干篤定一點,在美法蘇英等幾個傳統戰斗機研發強國,拿出更先進的型號之前,殲-10c的世界戰斗機霸主地位,是牢不可破的。
在耐操扛造這一點,殲-10c自認第二,沒有誰敢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