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李干駕駛07號殲-10原型機,在西北地區進行了一次絕密級別的試飛。
那次絕密級別的試飛,要測試兩種關鍵設備,機載雷達和中遠程空空導彈。
07號殲-10原型機搭載了吳強團隊搞出來的初代有源機載相控陣雷達,對戰斗機的最大探測距離高達200公里。
而配套給自用版殲-10c使用的中遠程空空導彈,則是測試的第二個關鍵。
在第一次實射中,07號殲-10原型機成功截獲了180公里外的目標,并且成功發射中遠程空空導彈擊落了目標,截殺距離高達165公里!
隨后的幾次實射里,07號殲-10原型機竟然創造了最遠220公里的截獲距離、最遠185公里的截殺距離!
這對組合爆發出來的威力,震驚了東大空軍!
而這次試飛,也被列為國家的絕密!
李干將新式中遠程空空導彈命名為pl-15,這種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空導彈,比美國最先進的ai-54“不死鳥”遠程導彈,起碼先進一代!
戰機再先進,沒有與之配套的導彈,也發揮不出應有的作戰能力。
如果不是大伊空軍的現狀太差,李干是斷然不會祭出pl-15這個大殺器的。
要知道,大伊空軍裝備的殲-10ae所搭載的1473多普勒雷達,對戰斗機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只有90公里,無法完全發揮出pl-15的威力。
不過,李干有替代的方案。
那便是,空地雷達接力引導戰術。
大伊空軍的地面雷達無法直接引導pl-15,但是可以前出提供早期搜索。
空軍指揮所派人攜帶空地通信設備,進駐雷達站,截獲目標信息后,立即傳給殲-10ae,隨即,殲-10ae高速逼近到90公里范圍內后,發射pl-15,機載雷達引導導彈飛向目標,超出引導范圍后,pl-15導引頭的主動雷達開機,鎖定目標,進入末段攻擊階段。
pl-15導引頭的主動雷達擁有高達40公里的探測距離。
換言之,采取這一套戰法,殲-10ae能夠做到最遠130公里的截殺距離,遠遠超出了該機的機載雷達最大探測距離!
其實,這種戰法,東大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早在六十年代就使用過了,已經是滾瓜爛熟的地步了。
就是用這種戰法,用薩姆-2這種相對落后的地空導彈,擊落了當時最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
同樣一件武器,在蘇聯人、美國人手里如果能發揮出100的戰斗力,那么在東大人手里,就會發揮出150的戰斗力。
無數次經典戰例可以證明。
隨著開戰日的日益臨近,李干果斷提升了培訓強度,大伊空軍殲-10ae機隊36名飛行員,開始承受東大式高強度飛行訓練。
另一方面,李干做了最壞打算,組織教導隊飛行教員,包括他自己在內,8名飛行教員,頻頻進行空戰訓練。
必要時,李干打算親自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