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黃羊和狍子什么時候都能打,目標也比較大。
但是這飛龍可不是經常能碰得到的。
今天如果不能一舉將它們給活捉,一旦驚動了它們,立馬就會換窩了。”
說著,林火旺又看了看跟著一起上山來的五十名狩獵小隊成員。
這些隊員們身上都背著獵槍,穿著厚厚的棉衣,在寒風中微微顫抖。
林火旺皺了一下眉頭,說道,
“我們的人太多了,很容易驚動飛龍。”
頓了一下,林火旺又補充道:
“這樣吧!
大牛,你選五個人留下來,今天就跟我們一起在這蹲飛龍。
其他人就先原路回村,等明天再按原計劃上山獵黃羊和狍子。”
在電光火石之間,林火旺就做出了取舍。
要知道,即便現在是1977年,還在實行布票肉票的計劃經濟時代。
這飛龍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的家禽。
這時縣供銷社的豬肉都才八毛一斤,但這一對活的飛龍卻可以賣到30-
50元。
甚至于,這飛龍的羽毛做成工藝品出口,還能賺外匯。
每一根尾羽加工好之后,可以賣到02美元。
林火旺在和大隊長林水生闡述集體經濟的時候,所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便是建立起人工養殖飛龍的繁育基地。
當時林水生就提出了兩大難題,一是活的飛龍非常難捕捉,通常都是獵槍打死的,吃現成的。
二是飛龍要怎么養?
怎么吃怎么住,怎么配種繁殖,這都是讓人沒有頭緒的問題。
畢竟飛龍之所以能夠創造如此高的經濟價值,本質上當然是因為它的肉質鮮美,無與倫比,但更多的是因為物以稀為貴。
之前也不是沒人想過人工飼養飛龍,可即便能抓得到活的,養著養著沒多久就全都死光了。
這飛龍可和那些雞鴨禽類不同,嬌貴著呢!
但這些對于林火旺來說,都根本不是問題。
重生前他當林業局長的時候,親自引進和抓的一個大項目,便是這飛龍養殖繁育基地。
巧了也是在紅星公社的幾個生產大隊,進行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