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一個難點,也就是承擔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技術難題,彭林目前已經完全解決。
東風-6項目在設計之初的技術指標,便是可以達到36000公里,能夠兼顧衛星發射及洲際導彈打擊任務。
只是后面彭林在接手該項目后,將東風-6項目拆分為運載火箭及洲際導彈兩個子項目。
其中洲際導彈項目中,彭林考慮到現實需要和經費問題,將東風-6洲際導彈的技術指標略作更改。
比如在射程上,便由36000公里降為18000公里。
另外在戰斗部重量上,由27噸增加至39噸。
而在運載火箭任務上,彭林則將東風-6項目重新命名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比如為東風-6洲際導彈研發的火箭發動機、鋁銅合金推進劑貯箱、推進劑、材料技術、制導與控制技術等等,都可以直接進行應用。
目前針對“北斗導航衛星系統”需要發射的地球軌道靜止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位于燕京的航天導彈制造分廠皆分別研發出了長征甲型、長征乙型、長征丙型不同的運載火箭。
甚至在彭林主持設計下,目前正在全力攻克“一箭雙星”的發射能力!
“先使用科研點數將“北斗系統”建設完成,再考慮殲-10戰機的事情!”
“畢竟“北斗系統”一旦組網,直接提升的是海陸空以及導彈所有部隊的戰斗力,甚至就連殲-10的戰斗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彭林在心中默默計算,思考著科研點的用途。
作為航空領域的專家,對于殲-10的研發他非常富有信心,除了材料問題,很多技術他無需系統便可以依靠本身攻克完成。
所以彭林準備先將科研點都用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上:
【使用10000科研點成功,恭喜獲取36任務進度!】
【獲得雙星定位技術,通過地面中心站計算用戶位置,解決信號往返時間測量和電離層誤差修正!】
【獲得短報文通信集成技術,實現導航與通信功能融合,解決信號調制和傳輸穩定性問題!】
【獲得混合星座設計技術,解決不同軌道衛星的協同工作和軌道控制精度……】
【獲得無源定位技術、原子鐘技術、星間鏈路技術、組網抗干擾技術……】
在花費了10000科研點之后。
彭林成功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任務進度提高到8737!
接下來,在消化和吸收現有技術之后,作為試驗系統的北斗一號系統便可以進行發射。
并在北斗一號系統驗證沒有問題后,北斗二號系統便可以立即進行發射。
屆時,整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便可以在亞太地區組網成功,進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