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彭林感到頭疼的,其實是自殺式無人機的導航問題。
這個年代可沒有民用gps導航。
甚至就連漂亮國自己,估計也剛才建立軍用gps導航系統。
所以在這方面,彭林只能放棄一定的打擊精度,轉而使用慣性導航技術。
像是洲際彈道導彈,便全部使用慣性導航。
雖然慣性導航技術依托的陀螺儀在后世成本異常的低廉。
但是在這個年代,陀螺儀還是非常昂貴的。
為了降低“鐮刀”自殺式無人機的制造成本,彭林只能開始在系統空間內自研小型陀螺儀。
一周后。
彭林雖然在研發小型陀螺儀上進展不大,卻終于正式接任了昌河廠的技術副廠長及總師職位。
隨后,他除了研發之外,也開始針對昌河廠的技術研發部門進行制度化改革。
在以前,昌河廠的每一項研發項目,都是以上級任務為驅動進行研發的。
每一個項目的研發都非常依賴上級和國家的指令。
但現在國家已經開始改革開放,未來彭林也想讓昌河廠從事國際軍火貿易。
所以他開始讓昌河廠的軍工研發從任務驅動向需求驅動上轉型。
建立“需求論證—技術預研—型號研制—實戰驗證”的閉環體系。
構建裝備研發體系和技術研究體系,推動裝備從單裝向體系化發展。
從軍工武器裝備方面,便為軍隊現代化發展做準備。
如果彭林能以昌河廠為星星之火,讓龍國整個軍工都從仿制向體系化自研發展。
那么在未來,甚至有可能讓龍國軍工的發展少走一二十年的彎路。
除此之外,彭林還準備在軍工設計所實行“合同項目經理負責制”。
賦予團隊技術路線決定權和一定資源調度權,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軍工專家。
這樣,也不至于讓整個昌河廠的技術研發全部都依賴于他一個人。
甚至等到以后研發大型先進武器裝備時,他也能夠擁有許多的助力。
…………
7月。
天氣轉眼之間來到盛暑。
由于這個年代沒有空調,彭林還是比較不習慣的。
再加上這幾天天氣格外悶熱的原因,他對于“鐮刀”自殺式無人機的研發進度都慢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