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這個古人或許不懂,但李徹作為穿越者,對此卻有真實的歷史作為參考。
對應(yīng)自己世界的歷史,此刻的高麗就像是隋唐時的高句麗。
隋文帝時期便開始征討高句麗,遭遇慘敗,一代明君至死都耿耿于懷。
其子楊廣上臺,這哥們更是重量級,上來就是一套小連招:
固邊修長城、建造新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三征高句麗等等。
站在歷史宏觀角度,看似這些國策都沒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雄才大略,也給了后世營銷號洗白的借口。
但從當(dāng)代百姓的角度看來,這哥們的殘暴程度簡直是罄竹難書。
無休止地濫用民力,導(dǎo)致中國人口從隋朝大業(yè)五年的4600萬跌至1800萬,足足沒了三分之二。(數(shù)據(jù)出自《隋書》、《舊唐書·食貨志》)
所謂的罪在當(dāng)代,功在千秋,其實就是后人感受不到古人的痛。
為了他的‘雄才大略’,地下多了多少具無辜百姓的尸骨?
至于世家大族扯后腿什么的,那更是無稽之談。
平衡內(nèi)部勢力沖突本就是一個皇帝的本職工作,這種事都沒做明白,那不正是昏君的最好佐證嗎?
尤其是那三次出征高句麗,統(tǒng)計下來動用的民力有四百萬到五百萬之多,輸?shù)脜s是一次比一次慘。
這位‘偽·千古一帝’至死都沒能拿下高句麗,反倒是讓自己的臣子割了腦袋。
高句麗間接拖垮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真·千古一帝李二鳳登場后,全盤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卻唯獨在征討高句麗這件事上出現(xiàn)了例外。
二鳳憑借強大的武力再次征討高句麗,在付出了一定代價后,雖然得勝而歸,但高句麗依然沒有被徹底消滅。
直到對外態(tài)度強硬的唐高宗李治繼位,這才徹底將其滅國。
隋唐四代君主,算是三個明君(隋文帝一個,唐太宗算三個,唐高宗算半個,隋煬帝倒扣一個半),都非常有默契地以征討高句麗為己任。
說到底,是因為高麗和契丹、女真不同,他們是有著中央集權(quán)意識的農(nóng)耕民族,擁有完善的國家體制。
他們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對中原王朝造成了挑戰(zhàn)。
畢竟北方之?dāng)诚騺硎侵袊男母勾蠡迹彩窃谶@里站穩(wěn)腳跟的政權(quán),擴張的方向有且只有中原地區(qū)。
更何況,高麗還是一個喜歡學(xué)習(xí)、剽竊的民族,任誰看見一個天天和自己穿一樣衣服,學(xué)自己說話做事的人在自家門口晃悠,都會重拳出擊吧?
李徹自認自己比不過三位明君的思想,老祖宗把答案都告訴自己了,不抄還等什么呢?
“高麗、新羅、百濟三國,以高麗勢力最大,又與奉國接壤,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睡?”
李徹擲地有聲。
“高麗必要滅亡,要么從輿圖上抹去,要么化為奉國的一個郡!”
“莫要心生憐憫,此乃國家生死存亡之爭端,任何道德觀念都要為此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