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站在他們面前,他的身影顯得更加佝僂。
他看了眾多徒弟一眼,眼中滿是慈愛。
他的思想無人接受,一生留下最寶貴的財富,便是那幾本農學著作,和這些志同道合的徒兒了。
“見過老師。”眾人齊聲問候。
"羲正來信了。"陶潛的聲音溫和而有力,“他在關外奉王麾下出仕,過得還不錯。”
眾徒弟面露欣喜之色。
王羲正入門很晚,又純真善良,不管是親傳弟子還是記名弟子,都頗喜愛他。
得知他被父親牽連,被流放關外,大家紛紛乞求陶潛,希望他能替王羲正向陛下求情。
陶潛也同意了,慶帝也很給面子。
但王羲正太純孝了,非要隨父去那關外苦寒之地。
眾人雖然擔心不舍,但也不好阻攔。
如今聽到王羲正過得不錯,自然是欣喜異常。
陶潛笑了笑,繼續說道:
“我們學派講實干,重農桑,追求的是學識與實踐的結合。”
“學問你們都學得差不多了,為師再沒什么好教給你們的,剩下的便是親自去做,驗證你們所學。”
“現在,奉王給了你們一個機會,邀請你們去奉國做農官,讓你們能夠付諸實踐。”
陶潛指了指桓浩然手中的書信:“書信在此,里面寫了奉國的情況,你們傳閱一下。”
“若是有人想去試試,那就結伴去吧,路上也有個照拂。”
眾人鞠躬行禮:“是。”
陶潛閉目養神,不再多說。
聽著徒弟們興奮的談論之聲,心中也是微微嘆息。
自己年輕時和他們也一樣,對未來充滿干勁,即便是在此處受了挫,也能快速調整過來,去往下一處時仍是信心滿滿。
殊不知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只希望那位奉王真如羲正所說那般仁義,對自己的徒弟們好一些。
不然自己就是豁出去這張老臉,也要去陛下那里討個說法!
片刻過后,眾人都看過了信件。
陶潛緩緩睜開眼睛,溫聲道:“如何?可有人愿意去?”
眾人一片沉默,面露猶豫之色。
陶潛微微一笑:“怎么?平日里都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一展抱負。如今真有了機會,怎么都退縮起來了?”
有人上前一步,開口道:“老師,我是想去的但徒兒自覺本事短淺,還想在老師座下聆聽教誨,潛心學習幾年。”
陶潛聞言,心中一軟,柔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