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啊。
。。。。。。
事實證明,是契丹君臣想得太多了,接下里幾天奉軍一直駐扎在襄平城,沒有繼續(xù)北上的舉動。
雖然奉軍三戰(zhàn)皆勝,但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戰(zhàn)后統(tǒng)計,寧古軍傷三千,亡八百;騎兵營傷一千,亡五百。
護國軍傷亡最重,幾乎人人帶傷,重傷一千余人,犧牲者更是高達兩千多。
除了人員傷亡外,后勤問題也讓李徹不敢再讓大軍繼續(xù)北伐的重要原因。
雖說李勒石成功守住了廣寧城,但從朝陽城到廣寧城有三百里路程,從廣寧城到襄平城又是三百里路程。
綿長曲折的補給線,加上糟糕惡劣的路況讓運輸變得極為困難。
更別提這一路上,還時不時會出現(xiàn)契丹殘軍和其他蠻族來打秋風。
現(xiàn)實不是打游戲,不能一路平推打下水晶贏得勝利,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取決于后勤,而非一時的勝利。
看到道路情況這么差,李徹下定決心,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就開始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只要路修得夠好,交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李徹也并非一無所得。
除了兩座城池外,奉軍這幾天四處掃蕩,收攏了大量戰(zhàn)俘。
各族裔的俘虜全部收入戰(zhàn)俘營,一些流落到契丹人手中的慶人奴隸,則自動獲得奉國子民身份。
統(tǒng)計下來,光是戰(zhàn)俘就收了五萬人之多,至少暫時不會缺勞動力了。
隨后李徹下令修繕襄平城墻,休整部隊,治療傷員,并派遣軍隊押送部分戰(zhàn)俘回朝陽城。
半個多月動蕩不安的遼西,總算是安定了下來,周圍的各個小部族也都松了口氣,紛紛派遣使者向偉大的奉王殿下表示臣服。
弱小就是原罪,在關(guān)外的小部族沒有決定自己立場的權(quán)力。
前兩天還替契丹軍送糧草呢,如今契丹兵敗如山倒,要不想被奉軍清算被滅族,就只能依附于遼西的新霸主。
襄平城成為了奉國掌控這些蠻族的中心城池,李徹大手一揮,改名!
依舊是改成后世之名,遼陽!
‘遼’代指城外那條小遼水(渾河),意為遙遠。
‘陽’取自朝陽城,意為陽光。
寓意沒啥問題,麾下文武也沒意見,城名就這么定下來了。
可惜遼陽城太遠,距離契丹邊界又近,不然李徹都準備把工廠、王府搬到這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