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滅桓朝之時,他本欲回朝救援,奈何西域各國趁桓朝無力,在吐谷渾的帶領下大舉入侵安西都護府。
楊忠嗣只能奮力抵抗,雖重創了西域各國軍隊,但終因糧草不足,寡不敵眾,只得帶軍撤回。
而此時陛下大軍已經攻入帝都,桓朝滅亡。
楊忠嗣悲憤欲絕,欲和陛下死戰到底,副將以全軍性命苦苦相勸,無奈之下他只能放棄。
又聽聞陛下遷桓朝權貴世家出關外,便決心前往。
他從胡人的地盤借道而行,眾多胡人部落畏懼其威名,無人敢阻攔,最終成功抵達寧古郡。”
李徹聽得此人生平,心中不由得有一種不真實感。
忠良之后,一生征戰,從大慶最西邊打到了最北邊。
如此強悍的戰績,而且都是和外族對戰,足夠入個武廟了,怎么可能籍籍無名呢?
諸葛哲似乎察覺到了李徹的心思,又說道:
“殿下之所以不聞其名,那是因為當今陛下曾多次派人以大將軍之職勸降他。
然而,楊將軍全部辭之不受,并表示他楊忠嗣生為桓朝將領,永不向大慶投降。
陛下大怒,但那時新朝剛建,國內百廢待興,關外這邊又剛剛穩定。
陛下也不想因此出兵,而搞得各部族人心惶惶,邊境不穩。
而寧古郡這邊之所以不聞其名,是因為楊將軍到了這里后,發現世家和蠻族的勾當,頓時大怒。
楊將軍多次好言相勸,可其他家族之人早就利欲熏心,自然不理會。
楊將軍忠勇雙全,不忍心與曾經同朝的同僚們刀劍相向,便帶著一部分士兵離開了寧古郡。
自此,世家之人便記恨上了楊忠嗣,自然不會有人再提他。”
諸葛哲緩了口氣,看向階下挺直腰桿,一副與有榮焉樣子的解明。
“楊將軍離開寧古郡后,成立了桓國軍,自稱大帥,帶領麾下將士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
“聽聞他一路向北,曾大破契丹王部,之后臣就再也沒聽過他的消息了。”
眾人聽了楊忠嗣的事跡,皆是心生敬仰,只是礙于此人是妥妥的反慶派,紛紛將目光投向李徹。
李徹面色不改,只是沉默著看向解明。
過了一會,才開口道:“你和楊忠嗣有何關系?”
李徹對楊將軍的稱呼未用敬語,也沒用大帥一詞。